在新绛县南端的峨嵋岭上,有一个建于明代的古村落,辛姓人氏最早在这里居住、繁衍、生息,故名辛安,取辛姓后辈平安之意。村中有一座“老母庙”,庙东边有一棵栽植于明代的古榆树。据村中80多岁的老人讲,他曾听祖父说,祖父的祖父孩提时就曾在此树下玩耍。说起此庙此树,当地还流传着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。
相传,明成化年间,北方连年大旱,飞蝗兼至,庄稼颗粒无收,饥民吃光了禾穗树叶草根。灾民们沿路乞讨,走不动者便仆死路旁。一日,天刚蒙蒙亮,辛安村一姓辛名善的老人外出打柴,看见榆树旁躺着一位衣衫褴褛,饿得奄奄一息的妇人,动了恻隐之心,便把妇人搀回家里。老人看这位妇人快要饿死了,就把家中仅有的一点玉米面拌上“榆树钱”,煮成稀饭给妇人食用。妇人吃饱后,为老两口的善良所感动,从怀中掏出一块“玉如意”,对老两口说:“善人,善人,你们老两口都是大善人。我没有什么东西可给予你们的,这个‘玉如意’一定要好好保管,待到月圆之日子时,将此物敬在榆树前祭拜,天神将降甘露于人间。”说罢,飞身离去。
老两口把这个奇事告诉村里里正。里正虽然将信将疑,但还是把这个“玉如意”于那日敬在一个大大的香炉之中,带领众乡亲跪拜在榆树前,焚香烧纸,乞求上苍。顷刻间,天上乌云密布,狂风大作,暴雨如注。全村男女老幼大喜过望,有的站在大树前祈祷,有的在雨中跪拜,更有甚者在水中狂奔,感念上苍喜降甘露,救百姓于水火。倾盆大雨连下三天,缓解了旱情,全村人度过荒年。从此以后,当地百姓春种秋收,年年有余,过上了富足的生活。
后来,辛安村及当地乡亲们认为是这位“女神仙”救活了全村人的性命,于是,在大榆树前捐资修庙,塑老母金身,取名“老母庙”,以求国泰民安,风调雨顺,黎民安康。
如今,这棵高大神奇、挺拔茁壮,已逾数百年的古榆树,仍然郁郁葱葱、枝繁叶茂,犹如一位饱经岁月沧桑的“老人”,见证着时代的变迁、人间的冷暖,成为当地百姓挥之不去、永存心中的乡愁。(来源:运城新闻网)